绥棱幸福基地:跨越发展 示范引领
来源:太阳集团电子游戏 日期:2022-06-16

在连绵起伏的小兴安岭西南麓、碧波荡漾的诺敏河畔、风景秀丽的阁山脚下,驻守着一支“绿色方队”,它就是绥棱幸福基地。

该基地原隶属的部队前身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的一支劲旅,战斗力强,擅长打突击,因在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大反攻中担任主力,屡立战功,被誉为“挺进部队”。该基地建场55年来,始终继承发扬“挺进部队”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辛勤耕耘,创业奉献,砥砺前行,取得了建设内涵跨越转型、产量效益持续提升、生产生态协调发展的显著成效,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军先进农副业基地、双拥先进单位、国家外国专家局引智成果示范基地等。

艰苦创业 效益突出

1965年1月,农场在黑龙江省绥棱县组建。初建时,只有一个40人的机务队,与官兵一起垦荒。他们用肩膀拉犁,居住在马架子、地窨子、泥草房里,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早上三点半、地里三顿饭、晚上看不见”是当时拓荒生活的真实写照。随后,农场陆续组建4支机务队。1969年,农场掀起生产高潮,全场共开地4万余亩,年产粮食近千万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前进报》曾大力报道宣扬农场的先进事迹。1974年,水电站顺利建成。

农场严格按照“农场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指示,在1975—1976年两年内基本实现了三分之一旱涝保收田的目标。1976—1977年,在农场每块土地边沿挖沟划界、

田间喷药作业

规整土地、修建田间道路,为农场标准化作业、田间管理、提高产量创造了良好条件。1978年8月,坝高12米、坝长800米、水库面积1500亩、可蓄水600万立方米的二庄水库修建成功。1982年,农场粮食总产近2000万斤,被评为“创效益百万元先进农场”,场长王树顺到北京参加了表彰大会。同年起,开始实行联产计奖生产责任制,把包、定、奖落实到每个作业组,坚持自力更生、修旧利废、勤俭节约,自己担负起铸造、加工农机件的任务,有力保障了农业生产。

1985年,建立起场与各队实行“四定一奖”、队与各作业组实行“四包一奖”的管理机制。上世纪90年代后,建立“三库一场”农机具规范化管理制度,做到冬无积雪、夏无杂草、四面有沟、农具垫起、涂油包装、严密封存、停放一致,提高了农机具使用寿命和效率,促进了生产发展,使粮食产量、效益有了新突破,连续10年被评为“先进农场”。

精细管理 科技赋能

“九五”期间,基地加大投资,开展对次生林、榛柴岗、沼泽地、草甸沟等进行综合整治,向林边、地头、沟边开垦,两年时间内耕地增加近20000亩,耕地占比近90%。基地也逐步建立健全了精细化的管理机制,对生产耕作、机械维护、日常管理和经费使用等进行了明确,做到环环有程序、项项有标准、事事有评比,实现了生产程序化、工作标准化、责任具体化。通过建立目标量化管理制度,把任务、效益、责任捆在一起抓,实行机械管理责任到人、奖优罚劣,有效调动了生产人员的积极性。2005年,农副业基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场观摩活动在绥棱幸福基地召开。

2006-2008年,基地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购置50台(套)大马力机械及配套农具,闯出了一条依托高度机械化生产推动基地跨越发展的新路,连续12年效益超1000万元,创造了军区首家效益超1000万元、上交主办单位突破2000万元的历史最高纪录,不仅支援了国防建设、改善了官兵生活,还对驻地周边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起到了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近年来,针对自身科技力量弱、创新发展层次低的短板,基地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农科院等建立协作关系,他们每年为基地讲授先进农业科技知识,推介新品种、新技术,培训生产技术骨干。基地与中国科学院研发的高光效栽培技术,使水稻亩产平均提高10%以上;基地与绥棱县政府联合建设的水稻工厂化催芽车间和规模化育秧基地全面投入使用,在满足自用的同时,每年向周边农户提供1万亩优质秧苗。同时,配套建设大米加工车间和白酒酿造车间,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水稻附加值和碎米利用率,每年额外增加产值200万元。

在55年的发展历程中,基地始终注重继承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在“挺进部队”凝聚积淀的精神中汲取营养,形成了独具军垦传统、延续奋斗精神内核的优良传统,即艰苦创业、团结一致、开拓创新、奋勇拼搏、无私奉献。这是基地创建初期前辈们不畏艰难困苦、战天斗地的精神支柱,也是新时期官兵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初心使命。下一步,基地将在建设发展与生产经营的中心任务中,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凝心聚力,忠实履责,为打造现代化农副业基地而不懈奋斗。

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