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基地:传承南繁精神实现创新发展
来源:太阳集团电子游戏 日期:2022-06-16

在中国南海之滨,北纬18度线以南,有一片享有“育种天堂”“种子硅谷”“天然温室”等诸多美誉的神奇土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70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中有超过70%出自这里,它就是海南的南繁基地。从高产的玉米、水稻到抗虫害的棉花,一个又一个农业奇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被创造。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海南省南繁基地从最初的几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0多万亩,被誉为“中国优良种子的摇篮”。南繁基地在为社会贡献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创造了永不过时的精神财富——“崇尚科学、求实创新、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南繁精神。融通农发广州区域公司所辖的三亚基地就坐落在这片土地上。

无私奉献为科研

三亚基地自1967年开始进行南繁育种工作。全国共有30余家省区市的农业科研单位先后进驻基地,诸多外国专家也先后来到基地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最多曾有2万余项科研课题,200多万份育种材料同时在这里被研究。

基地接受南繁任务之初,南繁人以“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培养新品种”为首要目标,生产创收不足,农场每年都需垫付10万余元改造被南繁育种工作无偿使用的土地。为了促进育种工作更好地开展,当时的农场负责人对全场干部职工开展了“全心全意为南繁服务”等各项专题教育,让大家认识到南繁事业是国家的利益、人民的需要。

三亚基地这片热土,传承了火热的“南繁精神”。缺少食物,研究员们就不远万里从家乡带来油、米、粮、面;没有蔬菜,大家就自己种菜,同时自己打柴、挑水;没地方睡觉,他们就拿块木板借宿在农户家里,或者住在当地生产队堆放农具农药的仓库里,每人分三四片厚厚的椰子板当床;一个月难得买一次肉,研究员们原本乐开了花,却发现基地只有农具没有厨具,只能两个人扯着肉两头用镰刀割……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南繁人艰苦奋斗,一心扑在育种上,他们日出而作,伴着海南毒辣的太阳来到田里,观察、记录、授粉;伴月而归,在夜灯下研究植物珍贵基因,抗虫、高产、抗倒伏……

艰苦奋斗结硕果

一代代南繁人艰苦奋斗,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以水稻为例,目前南繁基地上已经实现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的奇迹。在南繁的60多年里,中国水稻平均产量从亩产400斤左右提高到1000斤以上,为解决中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1976年,基地的研究员们开始进行棉花不育系研究和“三系”配套育种。屡试屡败、愈挫愈勇,南繁研究员们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一次次尝试,不放弃、不服输,凭借艰苦奋斗的精神,终于换来金灿灿的良种,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研发成功了军海型陆海棉花杂交种,获得国家专利和新疆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4至1997年间,基地人自筹资金对基地进行了土地平整规划,改建和扩建了一批生产生活设施,拉来了交流电、自来水、200门程控电话,修筑水库、道路,建造了招待所、卫星接收站,购置一大批农业生产机械,为南繁工作提供了劳、畜、机力保障,提供了各种便利。生产有保证,生活有保障,业余有娱乐。与此同时,第三产业也得到发展,众多投资者来农场开发建设,初步形成以南繁为主、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产业结构。

从20世纪60年代起,这里取得了100多项科研成果,育成了杂交水稻组合及骨干亲本112个,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13项、省部级奖励60余项,诞生了我国首例杂交水稻、无籽西瓜、酸甜哈密瓜等重大科研成果,是袁隆平院士、吴明珠院士、李登海等著名育种专家科研成果的发源地。

转型创新谋发展

近年,初来乍到的融通农发人很快融入基地,在南繁精神的熏陶下,他们不畏艰辛,雷厉风行,组织专人从头梳理基地业务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奔走协调解决南繁科研项目用地问题,确保南繁科研工作“用地稳定、运行顺畅”;投入资金维修机耕设备、接通灌溉用水管道、安排科研人员住所……一套连环拳下来,迅速解决了南繁地租到期、设备损坏、长期缺水、住房不足等各项实际问题。

资产接收的问题得到解决,运营发展的诉求映入眼帘。他们带着对南繁精神的领悟,积极与当地各大龙头农资企业对接,寻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力争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新农资”。同时,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学习行业经验、破解南繁难题、提高服务水平,为南繁科研单位提供优质的“一站式”“定制化”农业综合服务。

立足南繁热土,融通农发广州区域公司初心不改,充分发挥自身的土地资源优势,通过改革管理机制、整合优势资源、加强与南繁科研单位合作等多种措施,积极推动南繁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未来,还将借助自由贸易港政策,引入国际先进育种技术,不断补齐自身短板,实现农作物育种领域的弯道超车。

未来,三亚基地将不断发扬南繁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新时代谱写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田间实验

稻花香

育种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