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农场:“马兰精神”代代传承
来源:太阳集团电子游戏 日期:2022-06-16

新疆马兰基地,是我国“两弹”研发的军事纪念地。20世纪50年代后期,一支科研队来到罗布泊西端,这里茫茫戈壁,渺无人烟,却有一片淡水湖,一条天然水渠从中流过,两旁长满了马兰草,在张蕴钰首长的提议下,大家一致赞同此地命名为“马兰村”,后更名为“马兰”。在这之后的岁月里,逐步诞生了马兰农场。

垦荒造田缓解物资供应困难

马兰农场位于基地西南方向,与博斯腾湖毗邻,地质相对较好,适合进行种养殖。20世纪60年代末,受当时全国形势的影响,基地官兵的生活条件也遇到了很大困难,由于粮食、油料等物资匮乏,加之工作强度大,不少官兵身体出现了浮肿、夜盲等营养不良现象。20世纪70年代初,基地组建五七干校,组织所有干部、科技人员下基层劳动锻炼,在现农场区域开垦荒地造田,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地生活物资供应的困难,同时也磨炼了基地干部、科研人员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品格。

20世纪80年代,基地决定组建农副业生产队,也就是马兰农场的前身。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农场不断壮大,下属有养殖队、农场一分队、农场二分队等单位。农场可生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粮食作物,牛奶、鸡蛋、猪肉等副食产品,白菜、土豆等蔬菜产品,苹果、香梨、红枣等果类产品;鹿茸、鹿血酒等保健产品。这些都极大地保障了基地官兵及其家属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保障了科研试验任务的顺利完成。2004年,马兰农场更名为马兰农林管理局,为保证基地正常供给,聘请地方各类技术人员50余人,生产经营业务也在逐步拓展。

人勤地不懒 以农场为家成就事业

马兰农场一茬又一茬的官兵职工起早贪黑,辛勤耕作,把艰难困苦当作成就事业的磨刀石,甘愿吃苦,勇于创业,无私奉献,在农场这个大舞台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农场的新兵战士在新兵训练一结束,就被送到了地处戈壁深处的农场。这往往打破了很多热血青年对军营生活的美好憧憬。“早晓得是来种庄稼,就不来当这个兵了”,1988年11月入伍的米仁喜心里曾这么嘀咕。刚开始的农场生活使他整日愁眉不展,同批入伍的其他新战士状态也大同小异。为此,农场开展了各类教育引导,当米仁喜了解到农场对基地的重要性、看到单位荣誉室那挂满墙壁的奖旗奖状时,他暗暗下定决心,以农场为家,以生产劳动为荣,在这片沃土上干一番事业。

“人勤地不懒”,马兰农场很多像米仁喜一样的战士认真学习新疆的土地、气候条件,种子、化肥特性等方面的耕种知识及农耕机械的操作,成长为“多面庄稼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他们的“传家宝”,他们扛起锄头,抛洒智慧与汗水,与农场发展携手同行。

在以“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为核心内容的马兰精神激励下,一代代马兰农场人自力更生,凝聚起军心民心,成为一支无坚不摧的力量。新时代新征程,马兰人会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自觉的行动、更加务实的作风,奋发有为,拼搏进取,为推动融通农发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自力更生,凝聚起军心民心

生产经营业务逐步拓展

幼畜兴旺

连队翻地种菜,改善生活

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