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邮箱

红色基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品牌 > 红色基因
牛田洋基地:铭记!牛田洋的热血与忠魂
来源:太阳集团电子游戏 日期:2022-06-16

融通农发汕头公司所属牛田洋基地,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内港、榕江西侧,曾是一片海滩,潮涨时淹没,潮退时干出,面积足有万亩。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人民解放军开进牛田洋围垦造田。经过无数前辈的血泪与艰苦奋斗,如今这里十里长堤、绿树葱葱,拥有“落霞与白鹭齐飞”的美丽湿地自然风光。

手挖人抬,围出万亩牛田洋

1959年至1961年,我国遭受了严重自然灾害,军队的粮食供应极度困难。1961年年初,遵照中央军委关于“向海洋进军,向海洋要地要粮”的指示,当年的41军122师看到澄海县外砂机场和牛田洋东围有两片田堤垮塌撂荒的500多亩水田,就主动与澄海县政府协商抽出两个连队,一边训练,一边耕种这两片水田。

“牛田洋,烂泥塘,若问有多深,泰山也能藏”。当时的牛田洋是一片由三江冲积而成的松软海滩,最初在海滩上围出的土堤,一夜后便全部沉入海里,大家通过分析研究认为:海滩承载力低、堆积土方压力大是造成沉降的主要原因。于是决定采用沙子作桥基,在围垦现场进行反复试验,最终经科学计算得出可行的方案。

1962年9月份,122师全师开赴牛田洋全面铺开围垦。当时没有大型机械,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手挖、锹铲、筐端、肩挑、人抬、船运、钢钎铁锤开山炸石挖土,使用黄土、沙、贝壳灰三合一的土作材料围田。不到一年的时间,122师硬把大堤逐渐围起来,并在大堤外侧用石块垒起防护墙,把东围围垦出4000多亩良田,用铁锹挖出排灌沟渠,用淡水降咸,5人一把人拉犁耕种;中围围垦出8000多亩,并采取放淡水冲咸、积淡水压咸、选良种抗咸、浅插秧避咸、挖深沟排咸等科学方法,在当年围垦的海田里创造出稻谷亩产600斤的奇迹。1965年水稻种植亩产已达到1190斤,创造了我国长江以南水稻亩产的历史纪录。

123师367团和兄弟团队也加入到牛田洋西围和河溪片区围垦奋战中,又围造出西围12000亩,河溪片区3000亩。他们住着用竹席搭建的棚房,靠着每天人均4角5分钱的菜金和一斤半粮食,劳作在一脚踏下没到膝盖的泥滩里,泥滩里的贝壳时常划破他们手脚,浸泡在海水里钻心疼痛。冬季冰冷刺骨,夏季烈日当空,海风吹蚀,他们的皮肤晒脱了一层又一层……仅6年时间,就围造出大堤长24.2公里,横隔堤长5.2公里,水闸24座,挖造引韩江淡水灌渠40公里,修建田间排灌渠1000多公里,修筑田间公路周长53.4公里,围垦土地面积27460亩,可耕种面积17000多亩的生产基地。

舍身斗风浪,热血铸忠魂

1969年7月25日,55军164师1万多官兵和2183名大学生,正在热火朝天忙着“双抢”的时候,接到上级防台风的预警通报。

164师立即按照上级要求,拟制防台风抢险救灾方案,组织传达部署,准备抢险物资,确定抢险救援分队,依据台风变化转移人员。

28日10时30分,历史上罕见的12级以上强台风,以52.1米/秒的速度,裹夹着大海潮、大暴雨,正面袭击汕头市区,形成一股摧枯拉朽的力量冲向市区,使汕头港水域骤然上升3.1米,涌起的10多米狂浪一波一波袭来,海水倒灌10多公里。大树连根拔起,房顶被顷刻刮飞,房墙、桥梁、建筑物顷刻摧垮,就连停靠在汕头港区的一艘万吨巨轮也被抛上礐石山半腰。全师官兵和大学生投入到抢险斗争中,抢救遇险群众3800多人,帮助7000余名群众转移撤离到安全地带。

师团抢险一线的指挥机关和应急分队,坚守奋战在大堤上,奋不顾身地用沙袋和抢险物资围堵缺口,手挽手肩并肩筑起防浪墙。492团三营周静波等83名勇士在西围7号地2.5米长的残堤上死守10多小时,待大风过后得救时,他们的衣服被刮光了,手臂和胸前的皮肤被磨没了,仍坚守在溃堤上。

在这次历史罕见的灾难中,470名官兵和83名大学生壮烈牺牲在抢险第一线,他们用血肉之躯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用生命之魂谱写了军民抗击强台风、大海潮的浩然之歌。

走进新时代,谱写新华章

牛田洋建成以后,生产了大批农副产品,切实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减轻了人民群众负担,改善了部队的生活,保障了部队作战训练任务的完成,这是历代牛田洋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成果。

直到今天,“牛田洋精神”一直被传颂: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牛田洋精神是牛田洋生产基地发展壮大的精神财富,是“牛友”的汗水、青春和生命。

新时期召唤新作为,生活在今天的融通人,更应该了解、传承和弘扬牛田洋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不负时代使命,书写新时代融通人的青春华章。